找到相关内容23817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三国的译经里已经出现该词。譬如,三国支谦(主要活动时间222—253年)译的《弊魔试目连经》即已说到“目连大感应”。等到南北朝初年,“感应”一词渐成佛教界常用的术语,其用法也与佛经略有差异,注重“人”...

    李四龙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292052.html
  • 经典与诠释——论朱熹的诠释思想

      对于朱熹来说,如果阅读与理解顺利无碍,也就无须进行诠释。而诠释之所以必须,乃是因为在理解过程中必然产生疑点,诠释的方法正是为了解除这些可疑之处的。因此,在朱熹那里,疑点便成了诠释活动的起点,...

    潘德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592062.html
  • 冯学成:《中庸》说要第六讲

    到庙里面观礼,看到庙里的礼仪如此隆重,曾感叹地说:“三代礼乐之制竟在当今佛门中盛行呀!”认为三代礼乐都跑到庙子里面去了,在佛教庙子里面还有这样那样的规矩,然而政府机构以及民间对这些活动都不会了,从王安...

    冯学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292105.html
  • 一本不该被冷落的著作——关于弘一法师和《韩握》三题

    ,又折射了他晚年某些心理活动的文字材料,应当引起应有的重视。   达到的和没有达到的   ——兼论《辨伪》一章的缺失   对弘一法师建议为韩偓立传的动机,及其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进行了以上阐释...

    徐正纶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2992389.html
  • 中国佛教伪经研究概述

    中国佛教伪经研究概述 杨梅 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伪经是不可忽略的材料。中国佛教伪经的创作几乎与佛教的传入同步。长期以来,在中国,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伪经。我们与其将它们看成是中国的佛教信徒摆脱印度佛教影响,不如说是中国信徒根据本土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对佛教伪经的创作及其社会影响诸方面的考察,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本土资源如何消化...

    杨梅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3492395.html
  • 敦煌壁画中的杖具

    修法时在梵音之后,唱手执锡杖偈,而振锡杖也”。而“鎏金单轮六环铜锡杖”则是僧人海云、义真等人“代表青龙寺参与了法门寺舍利供养法会的活动”供奉的铜锡杖,即也是做法会时所用的法器。“鎏金银金花双轮十二环...

    胡同庆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60592494.html
  • 石刻的圣迹——中国石窟寺巡礼

    一个无关紧要的巧合。   克孜尔石窟寺的洞窟类型以禅窟(印度称毗诃罗窟)和礼拜窟(印度称支提窟)为主。禅窟数量极多,鳞次栉比的建造规模足以反映早期小乘佛教僧侣建窟坐禅静修的活动情况。支提窟为长方形,...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42292664.html
  • 法显与《佛国记》

    昙景’或许就是‘僧景’。从卷帙的多寡来看,此书的内容是十分翔实的,惜已不存。”陈氏的这一推论,是否可靠,难以结论,只录以备考。   从法显、智严、宝云三人之《传》可以看出,他们的后期活动都与天竺禅师...

    郭鹏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43392688.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八)

    见到涅盘法,对世间虽有厌离之心,却很薄弱,又是钝根,不能断一切烦恼,只能成为须陀洹,或成为斯陀含,或成为阿那含。这叫学涅盘者,不叫证。三、厌离世间之心已经休息停止了,智慧心活动起来,见涅盘法,不生爱著,...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1.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一)

    精神,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或功德的思维修习活动。三昧,梵文的音译,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指的是专心默想,使心定於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所以意译为定。实际上,三昧即禅定。《大智度论》卷二十八:「...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7.html